beat365与其说《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书籍,不如说这是一部用心血凝成的关于爱育的宣言。教育与爱育的最大差别就在于:
居高临下通常会压抑、束缚、甚至会扼杀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平等自由却能大大发挥孩子生命中巨大的原创潜能。
她要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容不得有一点点不如人的地方,事事干涉,眼睛老是盯着孩子。
但是,她的眼睛里看见的全是孩子的缺点而不是优点beat365,所以孩子不是挨骂就是挨打。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她辞了职,在家专门培养孩子。
我跟她不知谈了多少回了,劝她放弃这样的想法,但是……你没有跟家长打过交道,你没有体验过,有些人,你要改变一点点都非常困难。
每当遇上这样的家长,我心里绝望得不得了。就像这位家长,每次都说想通了,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
有一些家长,有时候都让你觉得,他们生孩子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折磨的,想起来让人心痛。
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
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应该是天使,而不是上帝!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爱来爱孩子,同时要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人、爱所有美好的东西,这就是爱的交互,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
李跃儿提到教育与爱育的区别,其实是也就是“上帝之爱”与“天使之爱”的区别,你是要居高临下地从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出发来爱孩子呢,还是从孩子的需求来爱孩子?
这也是愚昧之爱与智慧之爱的区别,然而智慧之爱绝非易事——它不仅应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也应有潜移默化的实践。
李跃儿的可贵也在于她不仅能从自己失败的教育经验中借鉴反思,还能以宏大的目光和心胸,向历史的先行者学习,面对社会问题,切实构建和实施针对中国现行教育弊端和适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方式方法。
是的,当我们从孩子的幸福“非予即夺”的角度来考查教师是否“合格”,无疑不是一张就能通过的。
“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能够寓教于乐也不够,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悟性、平等的观念以及对于教育有非常到位的理解还是不够。最重要的是掌握一种手段,一种具体的操作方式,要使孩子能把知识化为智慧、把品格渗进心灵才行。否则,你只是喊口号。古人讲,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就是这个道理。”
李跃儿敢讲这个话,也在不断寻找和切实运用着这种“手段”,这种“具体的操作方式”……
当你手握此书,细听她讲故事,你就有机会了解她是如何理事圆融地把幸福与快乐、知识与能力同时赋予孩子们的,不仅是当下,或许还将延续到他们的未来……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
她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和理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
阅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经历,将是教育者学习爱的智慧的过程,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